端午节收到了几个粽子以及咸鸭蛋礼盒,媳妇说早知如此自己就不费一整天的劲包粽子、煮粽子啦。哈哈,问题是我也没预料到能收到礼盒呀。
不过媳妇包粽子确实累够呛呢,去山姆买糯米,去京东买粽叶,还有之前淘宝买其它东西送的棉线(好像当时要自己做香肠),颇有些《木兰诗》中: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的感觉呢😀
只是人家花木兰买一堆东西是为了代父从军,媳妇买一堆东西是为了包粽子吃,哈哈,这格局可是差了好多,不过咱就是小市民,原本没想着做啥名垂青史的大英雄,要哪门子大格局呢?
为了包粽子,媳妇当天一早就把糯米、大黄米、大红豆都泡上了,不过只泡了几个小时就开包了。我突然想起来,小时候奶奶做粽子泡糯米,似乎泡上一整天(或者至少大半天呢),说泡得越久粽子越粘越好吃。
和媳妇聊了糯米该泡多久的话题,媳妇回复说她在网上做了攻略,糯米不能泡太久,泡得太久营养就损失了,而且糯米都泡粉了,还有就是可能会滋生细菌。别说,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。
再说到粽叶,媳妇买的粽叶拿出来就是绿色的,可我隐约记得小时候粽叶也是需要泡的呀。媳妇耐心地解答——那是因为小时候用的都不是鲜粽叶,所以当然要泡一下呀,不然粽叶又干又脆没法用呀。想想也是,那时候没有网购,也没有先进的保存技术,根本弄不到鲜粽叶呀。
再说到棉线,我可记得小时候包粽子都是用马莲来缠绕在粽子上,把它五花大绑的。当然了也是干马莲泡水后拿来用的。马莲有一种很特别的曹香气,我觉得粽子之所以好吃,除了糯米外,粽叶和马莲的功劳都不能少算呢。
用棉线代替马莲,当然会更好用,更省事,但是煮出来的粽子也少了马莲独有的香气,哎,缺少了一些灵魂。不过有人给包就不错啦,还要啥自行车呀。
媳妇哐哐一通包粽子,我只能看着而帮不上忙。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包粽子看起来很简单,但是操作起来真的是那种一看就会,一做就废,为了避免添乱,我还是看着就好了。
我又想起来,小时候奶奶包粽子时,我总是在那添乱,和奶奶一起包。当然,包出来的粽子要么是四不像,要么就是露馅,但是每次奶奶都夸我包得非常好,所以我也就玩得不亦乐乎——将添乱进行到底。
到了煮粽子环节,我总算能帮上忙了,找出两个大锅,放粽子、添水、开火一气呵成,对了,因为媳妇包了太多的粽子,我们把电饭锅也用了起来,让它也别闲着。就这样,还没能都煮下。又弄了一次才将将搞定。
我又想起来,小时候煮粽子用得是院子里的土灶,上边一口大黑锅,一大锅就能装好多好多粽子,我们这分两批好几锅才搞定的煮粽子,小时候一锅就能搞定还绰绰有余呢。想到这点,我都想在院子里弄个大灶,然后生火煮粽子了,不过大概物业会拿着灭火器“帮”我灭火吧,哈哈。
无论是煤气灶还是电饭锅里的粽子,我们都煮了好几个小时,因为小时候奶奶对我说过粽子煮得越久就会越粘越好吃,有句话咋说的来着——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,这些都是老辈人的宝贵经验呀,必须照办。
粽子煮了好久之后,粽叶的香气就冒了出来,馋虫也被勾引了出来,于是捞出来一个先尝尝,剥开粽叶后发现是糯米和黄糯米的双拼的,正合我意呀。撒上一些白砂糖,吃上一口,甜糯鲜香,简直不要太美味。
于是又回想起小时候在院子里的灶台旁边团团转,等着粽子煮熟,吃上第一口香甜粽子的场景。嗯,再配上和粽子一起出锅的煮鸡蛋或者咸鸭蛋,那一刻,就是人生巅峰呀。
哎,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忘性的增大,儿时的一些宝贵的记忆已然慢慢变得模糊,偶尔拿出来翻晒一下,以免哪天彻彻底底地忘掉喽。